印度文口譯薪水
韓愈是不是真在做秀,誰也不知道,但他把文字當成是「show」,是表現、也是說明,不止是博名聲、拼勝負,更源自一種文字崇敬的傳統,因文字而產生的神力,與動物溝通、講理,重點不在於對像,而在於文字本身,胡適在〈名教〉裡說:「名教的信條只有一條:「信仰名的全能」。」又說:「「名教」便是崇敬寫的文字的宗教,即是崇奉寫的字有神力,有魔力的宗教」,〈祭鱷魚文〉表現的中國思惟,正在這裡。不獨如斯,韓愈其它文章如〈送窮文〉〈貓相乳〉〈潮州祭神文三首〉〈袁州祭神文三首〉〈訟風伯〉,亦如是觀翻譯
退之寫這篇文章,等於是告知人民,我很尊重鱷魚,所以跟他們溝通,但如果他們聽不懂人話,就不能怪天成翻譯公司了。
這是天成翻譯公司對這篇文章的解讀,聊備一格,以為談資。
某士本來只是開個打趣,不虞誤打誤撞,反成了某神的尊號,「得先輩書此號,遂受敕,俾血食」,其實劉昌詩的旨意是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,所以他說:「人茍有一善,上帝無不錄之,積惡亦然,可不知所擇哉翻譯」卻側面流露了文字崇敬的傳統,展現了「名教」的一面。
中國卻未必如斯,就某種程度來講,符號所指涉的世界,就是真實;而世界對應的符號,就是具體,許慎說文解字序:「今敘篆文,合以古籀翻譯博采通人,至於小大。信而有證,稽譔其說翻譯將以理群類,解錯誤,曉學者,達神恉。分別部居,不相雜廁也翻譯萬物咸睹,靡不兼載。厥誼不昭,爰明以喻」,這是許慎著書宗旨,也是他的文字觀,換言之,文字是進入世界的關頭,宇宙萬物,每件事物都有本身的位置,用文字來說,便是各有其指,皆有其義,意指對應的,當然就是世界了。
二00六年二月十六日
我曾把祭鱷魚文當做大一國文的教材。
中國的「名教」阿!你們真是太古老了翻譯
這個名教固然不是魏晉那套,而名教的威力,又不止於此,舉常人名、奶名、書名詩名…,亦是如斯,王陽明本名王雲,異僧見之,曰:「可惜道破」,於是更名「守仁」;胡適因《天演論》而「適之」;李敖因「適之」而「敖之」;朱熹呂祖謙《近思錄》取自「切問而近思」,陶淵明〈歸園田居五首〉、李贄《藏書》黃宗羲《明夷待訪錄》……文字的背後,別有效心,取名的同時,別有用意,意符與意旨的必然關係,相互慎密,這,不也是「名教」的影響麼?除此之外,趙翼《陔餘叢考》卷二十五「年號用字」條,討論年號用字,年號跟讖語往往有些偶合,如宋徽宗的宣和、宋欽宗的靖康,甚至於明光宗的泰昌,搞到最後,趙翼不得不認可:「凡此雖皆無意偶爾適中,未必是以遂致不祥,然亦不行不加意也」,這類文字崇敬,小自人名大至國名,本日仍未停止呢!某些人以為改了國號,把「中華民國」釀成「臺灣國」或蝦米碗糕,就可以建立臺灣主體性、就是「為生民請命」,國際上就有地位,大陸就不會再打壓我們了,這些說法,究其本初,不正源自「文字的神力」?
文字的功用,不止是溝通,還可以祈福消災,更可用作謾罵,文字產生文化,胡適在〈名教〉便指出,中國最大的宗教,非儒非道亦非佛,而是「名教」,這個名教固然不是魏晉那套,而是指文字的神力,例如小孩子命不好,便「寄名」在觀音菩薩坐前,舉凡點主、門聯、標語標語,甚至於校名國號、XX主義等,無一不行見,這類文字的價值觀,認為文字有難以想象的魔力,魔力之所及,不光是奇異的,還是神聖的,是崇奉,也是崇敬,套用葛兆光的書名,就是「漢字的魔方」。
跋文:
用語言學的概念來講,語文是一種符號,這個符號,是人為的、商定俗成的,據索緒爾(Saussure)的說法,他認為「意旨」(概念)與「意符」(聲音之意象),二者合用,符意存焉,也就是說,「ㄊㄞˋ |ㄤˊ」這個音(意符),加上賦予的概念(意旨),就成了符號,巴特爾(Barthes)擴而大之,若是用「太陽」來比方「熱情」,前者是意符,後者就是意旨,重點是--二者並沒有必定關係。
韓愈講完了,講個其他例子,近日讀宋劉昌詩《蘆浦筆記》,卷四「芒鞋大王」條載:
鱷滿為患,一方面固然是夠凶惡而至,但另方面,也多是本地有著鱷魚崇敬,所以不敢殺鱷。
當初講解時,我則是用「泛靈信仰」的角度切入翻譯
劉昌詩《蘆浦筆記》卷九又載有王希呂《祭蝗蟲文》,劉昌詩明言,這是學韓愈的。
說到底,最後仍是要用武力,既然如斯,韓愈何須大費周章來這篇〈祭鱷魚文〉呢?若是放到現代,就會有人幹譙,政客又在做秀啦、搶新聞啦,其實作也好、搶也罷,最少要有管道,在現代,「媒體」是管道,那時,就是文字。
韓愈就是一個代表,話說韓夫子因〈諫佛骨表〉闖禍,被貶到潮州,就是今天的廣東省境內。貶,就是離開中央,君主是權力的中間,反過來說,離皇帝愈遠,「得君行道」的可能性就愈低,錢少離家遠的潮州,沒有搞頭已經夠衰,竟然還有鱷魚!鱷滿為患,風險百姓,韓愈為此寫了祭文,就是〈祭鱷魚文〉。人與動物對話,信及豚魚,比Lorenz還Lorenz,因為太甚匪夷所思,所以又有人認為〈祭鱷魚文〉的重點不在鱷魚,而是暗指小人,要那些心懷鬼胎、處處想整人的小人們謹慎點,這類說法,當然不克不及說錯,可是天成翻譯公司們反過來看,「人能打動XX論」(套用李敖的文章)其實不始自韓愈,《史記》說軒轅黃帝「撫萬民,度四方,教熊羆貔貅貙虎」;《風尚通義》「宋均令虎渡江」;《三國志》裴注引吳書說劉虞為博平令:「蝗蟲為害,至博平界,飛過不入」;《南史》傅昭傳:「郡多猛獸為害,常設檻阱,(傅)昭曰:「人不害猛獸,猛獸亦不害人」,乃命去檻阱,猛獸竟不為害」;《梁書》孫謙傳:「郡多虎暴,謙至絕跡。及去官之夜,虎即害居民」,《明史》記包實夫遇虎,包實夫說:「吾被食,命也,如怙恃失養何?」結果「虎即舍去」……如斯記錄,實在太多,試問,又是暗指什麼呢?我們說《史記》是唬爛,那為什麼《漢書》《風俗通義》《南史》《梁書》《明史》全都跟著唬爛呢?換句話說,若是這些記載都可以「人能感動XX論」,為什麼唯獨韓愈寫文章不克不及感牠個幾下,卻恰恰要「暗指小人」呢?
★……。忽一士人應舉過之,旁無人焉,取佩刀削樹皮書曰:「芒鞋大王,某年代日降。」莫有知者翻譯洎回涂,則已立四柱小廟堂矣翻譯士笑而不言翻譯三年再至,則祠宇壯麗,亦有十數家於其側。驚而問焉,則備言其靈感。士乃過夜而扣神曰:「神之號蓋某戲書,胡但是至此盛邪?抑神何人也?」是夕,夢神紫綬而請見,告之曰:「予此近老舖兵也,平生不敢欺心,揀汰之後,每見負重而不能前者,因為送五里以息其肩,無他長也。不謂天主錄是勞績,顧未有所處,得先輩書此號,遂受敕,俾血食。」
另,文中提到的Lorenz,著有《所羅門王的指環:與蟲、魚、鳥、獸親密對話》。
值得一提的,說〈祭鱷魚文〉暗指正人與小人,不克不及說錯,此與文字崇拜亦不對立,正因為相信文字的功用,所以寫文章要小人謹慎點、不要亂搞,這種說法,可作一解翻譯
因此,在小人之外,別的一種注釋是:韓愈真的相信、也真的認為「人能感動XX論」,而溝通的前言,在於文字。在〈祭鱷魚文〉裡,先是說前朝因為皇威射程還不敷遠,所以
我認為,韓愈這篇文章,是寫給本地人民看的。
◎蘭流(2006-02-16):
附記:
總之,汝等醜類,罪大鱷極,限你們三天之內搬場,速速脫離,三天搬不完,那就五天,五天還搬不完,最後寬限七天,到時再不走,冥頑不靈,死鱷魚,就別怪我心狠手辣,「刺史則選材技吏民,操強弓毒矢,以與鱷魚從事,必盡殺乃止」!
說崇敬文字是傳統,不代表傳統全盡於斯,它只是傳統的一部份,換方面說,傳統跟「歷史」「文化」一樣,不是變動不居,更不是凝固的,它有變與不變,經過詮釋,內在因此顯得豐碩、多元,傳統更非一完全、嚴密的系統,它時有矛盾、時有縫隙,例如崇拜文字的另一面,就是不執著語言,用傳統的話說,是「忘」,書不宣意,得意忘言、乃至於超脫超越等等,可以從老莊、禪宗、宋朝詩學等觀之,這也是一種傳統。
傳說倉頡造字,「天為雨粟,鬼為夜哭」,是不是真這麼誇大,無法稽考,可是就後人對文字的信仰、崇拜來看,簡直很誇張翻譯
本文出自: http://mypaper.pchome.com.tw/8y388253/post/1264891312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天成翻譯公司02-77260931